有些东西出生时没有这辈子就不可能拥有
之前在网络上有个段子,大概意思是说:有的人生来就在罗马,有的人生来就是骡马。在我读大学时,甚至刚步入社会参加工作时,都觉得这话就是单纯的诙谐搞笑,一乐就过了。随着年龄增长,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,再想起这句话时,笑着笑着就emo了。对于很多普通家庭出身的人,想要时来运转一夜暴富几乎不可能,因为以下现实:
很多人读大学、选专业可能也是带着父母的期冀,没有什么明确的规划,因为身边缺乏可以指引的长辈或者亲朋好友,自己不知道能干什么、该干什么。大学一毕业马上开始找工作,心想赶快能够自己挣钱养活自己,最好还能反哺父母,哪怕工作不是自己满意的,环境也不尽如人意都能克服,只为了不辜负父母。期间自己可能想过自己做点小生意或者换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工作,但经过反复思想斗争后还是放弃了,因为输不起,哪怕是一次。在很多父母眼里,只要是坐在写字楼、办公室里就很体面,不论你收入高低,他们从来不会考虑孩子想要什么,孩子内心快不快乐,不支持孩子的任何决定。
印度种姓制度下,达利特(贱民)后裔普拉卡什在硅谷担任工程师,但每年回乡祭祖时仍被禁止踏入神庙。这种烙印在血脉里的阶层鸿沟,连美国九游娱乐NineGame常春藤文凭也无法填平。经济学家托马斯·皮凯蒂在《21世纪资本论》中揭示:全球前1%的家族掌握着43%的财富,这些家族后代从出生起就拥有普通人十辈子难以企及的试错资本。
中国某985高校的追踪数据显示,农村学生占比从1990年的38%骤降至2020年的17%。当城市孩子在国际夏令营练习领导力时,山区少年正在煤油灯下背诵英语单词。这种起跑线的差距,不是单靠个人奋斗就能抹平的马拉松,而是一场戴着镣铐的跨栏赛跑。
巴黎街头,清洁工之子皮埃尔能用法语背诵波德莱尔的诗句,却在高级酒会上因不懂葡萄酒品鉴术语而局促不安。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所说的“文化资本”,如同空气般渗透在社交礼仪、审美趣味乃至餐桌礼仪中。这些需要三代人积累的软实力,让无数寒门贵子在职场晋升的关键时刻突然触到玻璃天花板。
日本NHK纪录片《穷忙族》记录了一个残酷事实:东京大学毕业生中,父母年收入超1000万日元的学生占比达62%。当精英家庭的孩子在茶道课上培养耐心,在美术馆里训练审美时,底层青年正在便利店通宵打工赚取生活费。两种人生轨迹的夹角,从胚胎时期就开始悄然扩大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